当前热点-“促销潮”下消费者观望情绪加重 金融产品助力汽车销售仍有较大空间

“我近期有买车的计划,就趁着天气暖和赶紧来转转,想把车抓紧定下来。”清明节假期,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的刘女士来到某品牌4S店,向销售人员咨询心仪车型的配置与价格情况。“刚开始我想全款购入,后来又听销售人员介绍说有12期免息金融产品,详细算了算有多少月供,相比全款分期更适合我。” 她一边给《金融时报》记者看她在纸上计算的数字一边说。

家里有俩孩子的彭先生也把置换家用车提上了日程,“我已经交了定金,就等着提车了。”

“最近到店看车、试驾的客户相比春节前多了一些。”北京通州区某4S店的销售人员潇潇告诉《金融时报》记者,虽然有不少下单的客户,但观望的仍然居多。


(资料图)

“卷”起来的车市

近期,北京、上海等全国20多个省份集中推出了促进汽车消费政策,包括提供购车补贴、延长购车补贴政策时间、发放金额不等的汽车消费券等。比如,北京丰台、通州、石景山等区3月中旬已启动发放汽车消费券,消费者最高可获4000元或8000元购车补贴。

潇潇介绍说,虽然她所服务的品牌车型售价十几万元到百万元都有,但多数消费者青睐20万元到40万元售价的车型,根据通州区划定的各档不同金额补贴,每辆车补贴在2500元至5000元之间。

“考虑到车价、购置税、保险、配饰等总成本,补贴对车价影响有限,对我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不是决定我买车的主要原因。”在被问及是否受到补贴政策影响而到店时,刘女士说,“相比补贴,我更多考虑的是自身的经济状况,特别是后期的用车成本。”

不过,她也注意到了其他省市更大力度的补贴政策,“在武汉的车友说,前一段时间奥迪全系车型在当地有限时特惠补贴,一辆我心仪的奥迪A5,厂商共创补贴额为6.5万元。” 她直言补贴力度很大。

因个别区域的高补贴政策,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轮围绕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非理性“价格战”,致使消费者观望情绪加重,部分市场需求被抑制。

这一现象也直接反映在了不升反降的销售数据上。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显示,3月1日至26日,乘用车市场零售102.1万辆,比去年同期下降1%,较上月同期下降17%。

关注汽车市场公平竞争问题

从去年下半年的购置税减半政策到今年上半年密集出台的各类汽车消费刺激政策,汽车依旧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点领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要稳定汽车等大宗消费,推动餐饮、文化、旅游、体育等生活服务消费恢复。

从大环境来看,汽车市场早已由增量市场转变为存量市场,加之国六排放标准将于7月1日正式实施,车企清库存压力加大。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日前发布的“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显示,2023年3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62.4%,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环比上升4.3个百分点,库存预警指数位于荣枯线之上。

“终端价格波动较大,客户观望情绪浓厚,订单及成交率下降,库存难以转化为资金流,经销商盈利下滑。”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相关专家表示,所谓的“价格战”实质上是一轮“促销潮”。虽然这些促销措施是短期的,但汽车产品本身利润不高,当前补贴后的价格不可能成为今后新产品定价的一个参考,也不会影响我国汽车工业今年的平稳发展。从长期看,短期非理性促销势必透支未来市场销量,不利于行业整体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助理王都发文呼吁,应当关注“价格战”背后的汽车市场公平竞争和产业健康发展问题,要通过提高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打通流通循环的堵点、卡点,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

丰富汽车金融信贷支持

在此轮“促销潮”中,汽车金融公司是否会跟进推出优惠举措助力汽车销售?某合资品牌的汽车金融公司工作人员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还是以做好常规的汽车分期服务为主,没有专门针对此轮汽车降价推出配套的金融促销活动。”

金融对提振汽车消费具有积极作用,一方面,通过库存融资可以帮助经销商渡过经营周转难关;另一方面,在零售端,消费者可以通过汽车信贷分期合理规划资金,减轻购车压力,满足消费者用车需求。

2022年7月,商务部、发改委、工信部、人民银行等17个部门发布的《关于搞活汽车流通 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丰富汽车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合理确定首付比例、贷款利率、还款期限,加大汽车消费信贷支持。

王都认为,现阶段,各级政府应积极加力,加大推出促消费、产业链领域对冲政策,以应对市场下行压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