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银行如何应对逆周期:以精细化运营培育差异化优势

摘要

在去年,由于有效融资需求降低、居民储蓄意愿增强,存贷结构变化带来的高负债成本以及信贷资产潜在风险上升,让部分农商银行“以量补价”业绩发展思路难以为继。逆周期中,如何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降低的大趋势下找到可持续经营的方式,成为现阶段农商银行必须思考的问题。


(资料图片)

对照近几年来的公开数据不难发现,2019年开始,农商银行净息差步入下滑轨道,从2018年四季度的3.02%降低至去年三季度的2.06%。为响应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力度的政策号召,推动地方经济复苏,同时也为降低息差收窄对自身盈利水平的影响,不少农商银行采取了“以量补价”的经营思路。直到去年,由于有效融资需求降低、居民储蓄意愿增强,存贷结构变化带来的高负债成本以及信贷资产潜在风险上升,让“以量补价”思路难以为继。逆周期中,如何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降低的大趋势下找到可持续经营的方式,成为现阶段农商银行必须思考的问题。

为持续做好企业服务保障, 浙江省绍兴诸暨市陶朱街道设立驻企指导员,为辖区内企业提供“一企专人”的一对一服务。驻企指导员通过定时走访企业、组织多部门协同入企办公服务、成立攻坚专班等方式,帮助企业诉求直办、难题直破、政策直兑,不断提增企业发展信心。

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农商银行净利润回落

根据银保监会在2022年11月公布数据,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农商银行2022年实现累计净利润764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57.74%,是6类银行机构中唯一出现净利润下滑的机构类型,也拖累了三季度商业银行整体的利润增速。

在此之前,2022年上市农商银行半年报和三季度报已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这一趋势。2022年半年报显示,全部13家上市农商银行中两家营业收入呈现同比下降,一家机构归母净利润增速为负;三季度报显示,A股两家上市农商银行营收同比下降,另有一家利息净收入略有下滑。上述主要盈利指标下降的机构,恰好也是息差水平在去年压降较多的上市农商银行。

今年初有媒体报道,部分地区中小银行开始下调存款利率。岁末年初往往是区域性银行的揽储旺季,业内普遍认为,此时降低存款利率是银行基于存款市场需求情况,主动管理负债成本,缓解净息差收窄和盈利压力的表现。在此之前,农商银行息差收窄主要源于贷款利率的降低。记者通过跟踪部分农商银行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变化情况看,近3年来农商银行贷款利率降低幅度在1到2.5个百分点之间,特别是在2020年和2022年,受政策引导和市场供需影响,农商银行贷款利率下调幅度较大,进而在存贷结构转变的2022年出现前三季度累计净利润的下降。

除了盈利水平受到影响,业内学者提醒还应关注潜在风险对农商银行未来经营情况的影响。贷款利率水平本应由机构负债成本、人力成本、风控成本、运营成本等共同决定,缺少业务差异化、精细化运营和风控能力提升支撑的贷款利率下调,可能会进一步影响银行经营可持续。此外,局部贷款服务供给过度同质化竞争等也可能增加部分农商银行在未来要面对的信贷风险和经营压力。

经营思路亟待转变

现如今农商银行总体呈现盈利承压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县域金融市场竞争加剧有关,更与部分银行未改变的经营思路有关。

前些年由于经济增速较快,部分市场主体未形成正确的信用、信贷观念,再加上银行追求规模扩张,一些中小银行形成了相对粗放的业务发展模式,资产端扩张也带来了负债端高息揽储的现象。而随着资金需求主体回归理性,金融监管部门着重强调服务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以及大型银行服务下沉,部分县域地区贷款供给市场又打起“价格战”,以争夺有限的“优质”客户。其本质还是单纯围绕量与价的竞争,缺乏精细化运营思路。

作为区域性金融机构的一类,农商银行的定位应是服务当地小微主体,与其他银行机构共同构建差异化金融服务生态。而对于小微主体这一普惠金融服务对象,银行在进行产品和服务方式设计时还是应遵循以合理对价覆盖较高成本和风险的思路,才可能实现业务长期可持续。如果深入分析近几年业绩突出的农商银行财报可以发现,他们的息差水平往往并没有下降,反而在今年实现上调。这并不意味着该行所有信贷利率水平都上升了,反而这类银行让利规模并不低;但由于不断开拓新市场并在这些领域形成差异化服务和价格优势,其盈利能力由此提升,机构风险抵补能力也在此过程中逐渐累积。

在2022年底的一次业内交流活动中,微加普惠科技有限公司程同涛表示,不同类型银行机构在推进小微金融业务发展时的突破点不同,城商银行的关键点在于其业务战略制定,而农商银行由于已具备服务网络优势,关键就是要把握风控和金融科技的使用。某家业绩较好的上市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在大行下沉“掐尖”后,只要还有有效信贷需求未满足,农商银行服务必然要进一步下沉;在这种情况下,农商银行可以根据当地经济产业基础和金融环境首先确定自身的不良容忍度和需要保持的风控能力,而后明确在当地的差异化服务定位,以此进行业务结构设计、队伍建设和机制调整。

此外,部分农商银行也应重新树立存贷款业务经营理念。在贷款主体逐步回归理性、利率长期下调趋势下,农商银行的盈利应来自于其差异化和综合性服务能力带来的议价权,而非单纯信贷额度对低息差的抵补,特别是在对公业务方面,对客户潜在需求的敏捷反应和及时满足能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客户黏性。

机构能力建设与员工能力培养互为补充

记者在多地采访时发现,由于在前些年经营中过度追求规模扩张,部分农商银行员工对本地行业发展和市场主体经营情况的判断力有所减弱,使得再度发力小微金融市场时相应服务能力不足,由此,机构一边上收贷款审批权限,一边加紧开展员工技能、合规培训。

事实上,农商银行人才培养和机构能力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不应只关注员工培训而忽略机构能力建设,而是要形成互为补充、动态调整的系统。

随着市场供需和经济产业结构变化,县域金融需求越来越多地呈现出非标准化特征,特别是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往往需要进行一对一沟通和贷款审批,因此,员工素养必须提升。除了需要长期开展合规、风控和稳健经营方面的培训之外,机构还应根据地方产业特征开展重点产业和市场供需分析、需求挖掘、金融科技运用等方面的培训。

与此同时,农商银行自身需要加强能力建设,这关乎机构发展的定位和方向。例如,为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农商银行需要构建更敏捷的组织,这其中不仅是优化决策链条和服务流程的问题,还有不同业务条线的沟通协作问题。此前为强化小微金融服务,不少中小机构都成立了专门的小微金融事业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不同条线资源配置不均衡,部分机构出现协作难,甚至行内竞争等问题。面对越来越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要,农商银行应审视自身的组织结构、运行方式和绩效考核机制,特别要加强销售、风控、研发、科技、不良资产处置等条线之间的响应效率,加强部门沟通,在协作过程中更好体现不同业务条线价值,发掘服务提升空间。此外,在2022年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不少从业者提到,通过存量资源挖掘和对外合作,从精准了解客户到帮助客户提升经营韧性,也是中小银行需要提升的重要能力。通过线上线下链接行业生态,农商银行服务更加多元化,风控也相应前置,有助于实现更有效地批量获客。

关键词: 农商银行 实体经济 贷款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