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息: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持续收紧 全球经济压力倍增
2022年已经接近尾声。今年年初,俄乌冲突的发生令全球经济备受打击,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导致美欧等发达经济体通胀水平节节攀升。为抑制高企的通胀,美联储、英国央行以及欧洲央行纷纷开启加息模式,一时间全球利率水平快速上升,流动性迅速收紧。发达经济体央行同步快速收紧货币政策的行动给全球经济施加了显著的下行压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多个国际机构在最新的预测中均下调了对明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全球经济衰退风险进一步增加。
发达经济体央行频繁加息
【资料图】
为应对持续走高的通胀,在近一年的时间中,多个发达经济体央行连续大幅加息。加拿大央行更是成为七国集团(G7)中首个选择加息100个基点的央行。今年3月,美联储正式开始加息。截至今年12月,美联储已经累计加息425个基点,目前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已经上调到4.25%至4.5%之间。而一直以来以“鸽”派著称的日本央行,也在12月货币政策会议上宣布,把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波动区间上限从目前的0.25%左右上调至0.5%左右。虽然日本央行并未直接加息,但市场普遍将日本央行的这一举动解读为“事实上的加息”。
相比美联储的积极行动,同为发达经济体央行的欧洲央行在今年7月才正式开始加息,选择在7月加息50个基点,在摆脱负利率后又在9月和10月进一步扩大了加息幅度至75个基点。在12月的货币政策会议上,欧洲央行选择加息50个基点,三大利率水平进一步上升。另外,英国央行从2021年12月就已开始加息。在今年12月的货币政策会议上,英国央行宣布加息50个基点,将关键利率水平由3%上调至3.5%,并且表示未来可能会进一步加息。
全球经济承压
值得注意的是,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央行在以加息抗击通胀的过程中,损害了经济的增长前景。美联储、欧洲央行以及英国央行均已意识到持续的加息行动给自身经济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风险。欧洲央行就曾在10月货币政策会议纪要中提出,虽然欧洲央行已经看到了欧元区经济活动将在未来几个季度大幅放缓的风险,但是鉴于通胀水平依然偏向上行,因此预计仍将进一步提高利率,以确保通胀能够及时回归2%的目标水平。
在促进经济增长与抗击通胀之间,大多数的发达经济体央行选择了后者。而发达经济体央行同步收紧货币政策的行动已经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不小的下行压力。OECD在11月最新发布的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2023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下降到2.2%,到2024年反弹到2.7%。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发达经济体央行同步收紧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带来几方面影响,一是加剧全球经济衰退风险。以美国为例,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11次加息周期中有8次使经济陷入深度衰退,其余3次实现经济“软着陆”,但当时的加息幅度远低于当前程度。据测算,美联储若坚持将通胀控制在2%的目标值,美国失业率将突破6%。这意味着经济“硬着陆”不可避免。若欧美经济因持续加息陷入衰退,失业增加,这将大概率导致全球贸易进一步降温,新兴市场出口国将受到来自外需下滑的冲击。
二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激化财政赤字,引发金融市场风险。英国养老金危机反映了全球主要央行一方面为了抑制通胀持续紧缩政策,另一方面政府因社会动荡则希望通过财政刺激稳定就业。财政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矛盾激化会放大市场恐慌情绪,造成金融市场短期剧烈波动,诱发潜在系统性风险。
三是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或陷入滞胀。当前全球主要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仍面临不小的通胀压力。尽管12月美国放缓加息释放了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债务压力 (如埃及和尼日利亚),但规模较小的新兴经济体和多数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债务可持续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根据IMF的数据,2022年超过30%的新兴市场国家和60%的低收入国家已经处于或接近过度负债的状态。这意味着,若这些国家进一步追随欧美央行加息,或将造成偿债成本进一步抬升,私人投资和居民消费进一步下滑。因此,陷入过度负债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高度警惕未来经济存在的滞胀风险。
景顺首席全球市场策略师克里斯蒂娜·霍珀分析认为,过去一年大多数主要经济体同步收紧货币政策,这是过去50年来从未发生过的事情,这对各种资产类别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明年主要有两个因素影响经济的前景,第一个是美联储和其他各国央行接下来会如何实施货币政策;第二个是通胀的情况。
加息节奏趋缓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美联储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在今年连续大幅加息,但从目前的行动以及表态来看,放缓加息正在发生。事实上,美联储在11月货币政策会议上就已经向市场传递出准备降低加息幅度的信号。在12月货币政策会议上,美联储宣布加息50个基点,较此前连续4次75个基点的加息幅度有所放缓。
欧洲央行方面,其整体加息力度不如美联储,而在12月货币政策会议上,欧洲央行宣布加息50个基点,低于此前9月和10月加息75个基点的幅度。有分析人士提出,欧洲央行12月放缓加息步伐表明,通胀已显示出见顶迹象,并且经济衰退隐现。另外,英国央行也在12月放缓加息至50个基点。有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英国央行可能最快在明年第一季度结束其加息行动。
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陈放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加拿大央行等全球多个主要经济体央行都释放了放缓加息节奏的信号,其背后主要存在三层考量。首先,通胀已经出现拐点,表明紧缩的货币政策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本轮加息周期的主要目的是抑制通胀,当下美国通胀已经连续2个月超预期下跌,欧元区和英国的通胀也在11月出现拐点。因此,各国央行有理由放缓加息节奏,进一步评估货币政策效果。
其次,本轮快速加息已经对经济产生较大下行压力。虽然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失业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但是美国、欧元区、日本、英国、韩国等经济体的11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均已跌至荣枯线以下,表明制造业景气度下行,经济增长预期较为悲观。货币政策不仅需要维护物价稳定,也需要兼顾经济增长。因此,各国央行需要放缓加息节奏来改善社会预期,提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心。
最后,经过本轮快速加息后,各国金融市场流动性大幅收紧,增加信用危机。由于利率水平上升,企业端和居民端的再融资压力增大。随着金融资产和房地产估值的持续下滑,抵押品对信用的支持不断减弱,一些信用水平较低的企业或个人可能面临破产风险。因此,为了维持金融系统稳定,各国央行需要放缓加息节奏,让实体经济“缓一口气”。
“2023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大概率面临更加紧缩的货币政策环境。根据美联储12月议息会议发布的点阵图,美联储大概率将在2023年加息两到3次。在美国提高政策利率水平的情况下,各国为了平衡外汇市场波动、减缓资金外流速度,多会选择将本国政策利率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这就意味着至少在2023年上半年多数经济体货币政策环境仍在收紧。但是,随着全球经济逐渐步入衰退,2023年下半年各国央行可能会着手调整货币政策。根据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联储观察工具’(CME FedWatch Tool),当前的市场交易力量预计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拐点将出现在2023年11月的议息会议上。因此,从全年来看,2023年全球货币政策环境将前紧后松。”陈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