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热点!因地制宜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消费金融公司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力度

有业内人士表示,消费金融公司的市场定位就是与传统银行机构“客群互补、错位竞争”。可以说,过去消费金融公司业务所覆盖的人群,一直有相当一部分是新市民。在过去10多年的实践里,消费金融公司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普惠金融服务经验,可以利用自身金融科技优势,走出与传统金融机构差异化发展的路径。

今年以来,消费金融公司积极响应政策号召,纷纷采取有力措施,因地制宜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以加强对新市民的金融服务力度,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切实增强新市民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资料图】

扩大新市民保障覆盖面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多家消费金融公司持续扩大对新市民的保障覆盖面。例如,截至今年9月末,海尔消费金融累计服务新市民用户964.1万人,为342.5万名新市民建立了信用记录,累计发放贷款2835.1万笔;哈银消费金融半年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哈银消费金融针对新市民的消费贷款累计超24亿元;截至2022年7月,招联消费金融累计服务新市民1577.62万人,为新市民发放贷款5485.9亿元,服务范围涵盖31个省份的307个城市,逐步扩大对新市民群体的保障覆盖面。

从客群特点看,新市民个人信用信息缺乏、缺少有效抵押物,属于金融机构较难服务的客户群体。但正是客群下沉、难以被广泛覆盖等特点,为消费金融公司提供了新的业务“蓝海”。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消费金融公司的市场定位就是与传统银行机构“客群互补、错位竞争”。可以说,过去消费金融公司业务所覆盖的人群,一直有相当一部分是新市民。在过去10多年的实践里,消费金融公司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普惠金融服务经验,可以利用自身金融科技优势,走出与传统金融机构差异化发展的路径。

加强服务和产品创新

新市民群体数量庞大,为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都有较大的金融需求。针对这些需求,消费金融公司通过多维度挖掘,精准定位新市民用户,针对不同细分群体的难点痛点问题创新产品,为新市民提供专属金融服务产品。

据《金融时报》记者了解,有消费金融公司针对新市民专门推出了“新市民筑梦行动”,致力于全方位满足新市民在创业就业、安居、教育、养老等各方面的需求。比如,针对工作不稳定、频繁更换场所导致生活资金周转困难的新市民推出“乐业计划”,依托自身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及时、精准地提供提额、免息、低息等优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并积极为新市民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还有消费金融公司将主要服务对象锁定为“城镇化进程中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城一代’群体”,深入挖掘旅游产业链从业者的潜在需求,持续优化产品流程,设置定制化、便捷化的产品申请流程,通过持续深耕目标客群,助力更多“城一代”新市民向美好生活迈进。

而要提升服务的精准性和产品的适配性,技术手段的作用必不可少。

业内人士表示,通过技术手段,消费金融机构可以提高数据的获取和分析能力,实现更精准的用户画像和风险匹配,打通普惠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信贷业务中,对新市民这类构成成员多、从事工作范围广的居民,应当以场景为核心,从“商户”和“客户”双视角,基于场景消费挖掘多维度数据,刻画更为全面的用户“信用画像”。

例如,兴业消费金融学习和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借助金融科技全方位赋能服务全流程,自主研发自动化审批系统,并持续对风险策略模型迭代升级,提升风险评估准确度和贷款审批可靠性,给新市民带来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金融服务体验;海尔消费金融自成立以来坚持科技金融战略,其全面线上化、全流程自动化的金融服务体验,受到了广大新市民的认可,培养了一批忠实用户,人均贷款使用次数达8.3次。

助力新市民金融素养提升

为了满足新市民在日常消费、教育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消费金融公司不仅从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入手,切实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还通过金融知识普及月、开设新市民金融课堂等方式,增强新市民群体的识别和防范金融诈骗能力,切实提高新市民金融知识水平。

有消费金融公司通过开展常态化开展理性投资借贷、防范非法集资等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新市民群体金融素养,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和防骗反诈能力等活动。通过讲解金融诈骗的套路及维护合法权益的渠道等,引导金融消费者提高识别网络电信诈骗和非法金融活动的能力,防范网络电信诈骗、套路贷、抵制非法集资。

此外,越来越多的消费金融公司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消费者教育服务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有70%的消费金融公司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宣教,有26.67%的消费金融公司采用纯线上模式宣教,消费金融公司累计进行线上金融知识普及宣传活动2728次,线下1404次,累计曝光度点击量近9000万次,通过多种形式触达覆盖更多新市民群体。

关键词: 金融机构 因地制宜 金融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