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头条:中国与亚洲国家的文化遗产国际合作成果丰硕


(资料图)

众所周知,文化遗产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历史进程的重要见证。积淀文明精华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全球辉煌历史、灿烂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实证,更是全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近年来,亚洲各国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交流合作。2023年5月24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文化遗产蓝皮书: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报告(2021~2022)》(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指出,中国与亚洲国家的文化遗产国际合作成果丰硕。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2021年10月27日至28日,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对话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以“增进文明对话、共塑亚洲未来”为主题,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高级别代表、亚洲各国文化部部长和驻华使节、多国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与会代表围绕文化遗产促进亚洲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助力亚洲文明交流互鉴、文化遗产应对亚洲未来挑战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的成立是本次会议重要成果之一,这是亚洲文化遗产领域的首个国际合作机制。为配合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的落地,大会还成立了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用于资助亚洲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联合考古和展示利用等工作;启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青年大使”计划,培养文化遗产保护的青年力量。会议发布了《关于共同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倡议》,提出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守护文明成果、推动交流互鉴、凝聚发展共识、激发创新活力,以文化遗产共塑亚洲未来。亚洲文化遗产受到城市发展、自然灾害、武装冲突等诸多挑战,在全球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中,约50%位于亚洲。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的成立,为亚洲各国在世界遗产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应对共同挑战、实现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其次,援外文物保护国际合作持续开展。蓝皮书提出,援外文物保护国际合作是中国援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49年至1989年,我国援外文物保护工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但派出的人员和项目的规模相对有限。而从20世纪末至今,我国的文物保护水平不断提高,已经从受援国成长为走出国门的施援国,积极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特别是从21世纪初至今,援外文物保护工程持续推进,涉及国别增多,尤其以在亚洲国家取得的成绩最为突出,经费投入加大,国际影响力扩大,项目实施地包括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吴哥古迹、加德满都谷地、柏威夏寺、蒲甘等世界遗产。

蓝皮书还显示,据统计,2021年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中,遗址类遗产地数量虽然最多(占比近40%),但其游客总量仅占全国游客量的不足8%,同时,仅有莫高窟,云冈石窟,丝绸之路—锁阳城遗址、克孜尔石窟,张骞墓等5处遗产地的讲解服务人次占其游客总量比例超过45%。遗址类遗产尤其是建筑基址、地面遗迹不存的古墓葬和以宗教题材为主的石窟寺等,或观赏性差,或内容深奥,需要通俗化的阐释和直观的展示。如何让游客看懂遗产,应成为考古研究的课题之一,是考古学者在解决学术问题的同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